短短几年时间,由iPhone及Android平台的普及所带来的新的硬件、软件技术,及云服务的日渐普及,给我们带来了可以看的见的未来新的“互联网++”大市场——即物联网。

by meineson,http://mbstudio.cn 原创

iPhone和Android所引领的手机智能化风潮(及手持终端,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机顶盒,智能导航仪等等),改变的不只是消费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而是更加深远地影响了包括各种传感器、触摸屏、LCD显示、闪存、WiFi及蓝牙等无线传输芯片、ARM处理器等传统硬件行业,让原先这些销售并不太高的硬件得以大量出货,成本急速下降,前几年一台可能要上千元的智能终端的价格,降到了现在一台成品的Android平板电脑也只要两三百(虽然用的可能不是很好的元器件),可以让人真真切切地威受到,现在要设计并量产一个接入互联网的智能终端的成本可以做的非常低——而智能的终端硬件,就是物联网的物理基础;

Android起初作为iPhone/iPad开创的智能手持终端热潮的市场追随者,随着参与企业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而市场又倒逼企业创新,Android的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跳出了手机、平板这两个有限的硬件平台,而是渗透进了原先非智能单片机,复杂的定制化Linux等智能嵌入式平台硬件所占据的领域,现在的Android,已经能够让一个新创企业,非常快速地就使用上述非常低成本的各种硬件+Android成熟的软件生态环境,创造一款成熟的智能终端产品,可以说,Android必定会向当年Windows+Intel及一众兼容PC厂家取代由Apple Mac电脑开创的个人电脑互联网时代一样,Android平台携ARM/MIPS等一众移动智能设备硬件供应商注定会与云计算一起,开创全新的基于物联网的全新移动的“互联网++”时代;

之所以称为“互联网++”,而不是用物联网重新命名,是因为虽然物联网是一个新名词比较有噱头,但它的种种技术根基,都非常依赖现有的互联网,只不过是把现在的PC个人电脑+企业服务器的核心,换成了以各种智能终端+云服务,PC和传统服务器依然会存在,但地位会逐渐降低,并且会退居一些特殊行业领域——就象现在航天等高科技科研领域,专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依然存在;

在Android占领市场并引导硬件商大量生产低价的芯片和周边硬件之前,同样的,PC也是绝对的主流,在那个时间段里,如果想象创造一款有“物联网”思想的产品,可以预见的是,需要这些工作:

找专业的硬件工程师,寻找各家元器件厂商,定制一些专用的芯片,采购价值不菲的元器件,设计复杂的电路板来完成一台可工作的硬件原型机;
找专业的软件工程师,精通Linux系统或其它嵌入式操作系统,来为这套硬件定制一套合身的操作系统;
设计一套很专业的服务器硬件集群,考虑各种复杂的负载平衡和租用昂贵的机房、宽带线路;
一群优秀的程序员,开发优秀性能的服务器软件和优秀的桌面软件——当时可能也只能选择Windows,如果要开发移动终端,则要考虑效率低下的JAVA或者WM/WinCE平台(或者又是基于Linux再设计一套自己的Linux手机或者平板系统,又是一件海量工作的事);
而最终得到的产品,可能是即使量产了,也要非常昂贵的一台“智能”终端硬件(可能连WiFI都不具备,要接入有线网络,因为WiFi芯片也是很大一块成本^_^),客户要用上这套产品,也得坐在电脑前面,使用专门定制研发的客户端软件来操作;

天呐,想想就觉得非常的没有吸引力,除非是非上不可的象电力、航空等大型企业或部门才会考虑做这种事……

而现在,使用高通、Ti,或者MTK、Rockchip等公司提供的高中低各档次的Android硬件平台综合解决方案,他们提供的完善的软硬件打包商业模式,让企业只需少数几名硬件工程师,参考官方的示例,重新根据你要生产的产品的外观尺寸重新布局一下电路版,再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一些周边硬件——比如温度、压力、加速度、重力、磁场等各种传感器,Wifi、蓝牙或者NFC等各种无线模块,选配不同尺寸的显示屏、内存,cpu,就能让一款硬件产品跑起来投入量产了,和前些年的研发投入,简直是造飞机和造自行车的差别;

而最终量产的产品价格,也会非常的让你满意,国内完善的配套的各种简单电子元器件到“高精尖”的CPU或各种功能芯片,你都能在珠三角、长三角甚至淘宝网上采配齐全,多么的让人感叹硬件的发展速度太快了!!

硬件产品出来了,软件的成本又如何呢?利益于Android培育的开发生态圈,各类在线服务API应有尽有,定位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复杂数据分析计算服务等等,你现在基本不需要太高成本,就能基于成熟的云计算服务器平台,得到一个性能让你满意,并且能承担得起的成本的、按使用付费的服务器运营环境,以及友好的开发框架来应用云资源,完全不用操心呐有没有!

有了完善的硬件和服务器基础,你的产品就基本可以上市了,还要配客户端?OK没问题,现在的Android开发相比原先的Windows简单方便太多了,使用也太友好了,完全不用象Windows要开发一个美观的界面,还得找专业的界面解决方案公司帮你提供专业界面开发工具,Windows原生的软件界面拿不出手有没有,用在消费市场上原始的软件界面完全不能接受啊,开发一套美观的主流的Windows软件,用在界面上的成本可能和最终要实现的功能研发的成本相当,真是相当不靠谱!

而Android和iOS客户端开发,几乎所见即所得的开发环境,使用各种开发库支持,调用现有的各种云服务资源的接口,相当快速就能让你的硬件有了一套客户端支撑系统——没看到了现在连路由器都有APP了!真是赶潮流啊,其实就是把原来的他们用浏览器打开的配置界面,整理了一下塞到了APP的界面里,没有难度了有没有,应届毕业生指导一下就能上,成本大大的降低!

好了,吆喝了半天,用了大量感叹号,无非就是想说明一件事,现在要做一套接入互联网的带各种传感器和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还是智能的嵌入式系统终端,无论硬件物料成本还是软件研发设计及运维成本,都是少的可怜了,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创意!创意!创意!

拿智能交通举例,各地都喜欢拿这个做为当地上了物联网项目的典型案例来展示,实际呢?完全是一个伪物联网!个人认为,一个项目要称为物联网,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要素必须有:

终端需要是有操作系统的“智能”终端,有一定数据收集和简单处理能力,并能响应云端指令;
需要有集中的服务器(稍微想炫耀一下的话,就可以把这个称为云),服务器要实现的功能至少要包括终端的统一管理和数据储存,最好还要有和第三方云/互联网资源交互的能力;
需要有智能的接入云或互联网的终端软件(包括手机、平板、也包括PC或其它嵌入式终端展示设备),来获取“云”里面的数据,来消费物联网终端产生的数据,按需展示并控制智能终端完成一些交互工作——即让物联网与人应用的现有互联网产生交集,物联网才有存在的意义——这里,又和上文所说的“互联网++”的思想吻合了;
基于这个标准,目前的一些城市的智能交通里的公交车定位系统,虽然对外宣传是物联网技术,但实际技术实现时,一般是在每辆车上装一个GPS设备,并在公交控制中心里架设一套服务器软件,把GPS和公交车对上号建立一个数据库保存起来,再把城市里所有的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对照GPS经纬度数据数字化,也保存到了数据库里,把车辆动态更新的GPS与地理位置点对照起来,以此实现实时的监控全市所有公交车的运行图,再把这些数据通过网站或者手机软件展示出来,能够查询显示,看起来就很专业了,普通用户已经非常满意了,如果再在公交站台安装一个LED显示屏,里面也有一台嵌入的智能系统能够象手机一样去查询指定线路的车次离本站还有多远并通过大屏显示出来,简直可以去申请国家专利了……好吧,这些特殊行业的技术永远是落后与时代的,我们也不能强求,即使这样的系统,能够用纳税人出的合理的价钱去建设并且长时间稳定地运行,广大市民就已经非常知足了——好吧有点跑题,这里就不再深入说下去了……

上面的系统,暂时不考虑他所用的技术研发周期和最终量产成本,我们仅从它目前实现的功能和未来要扩展更智能的功能的扩展能力上考虑,这种技术,可扩展性几乎为0;

而如果采用真正的物联网技术,安装在公交车上的不是GPS终端,而是一个有WiFI或蜂窝网络或其它无线接入能力的智能终端(例如就选用Android系统,考虑到蜂窝网络的成本目前还相对比较高,在公交站台建设私有的Wifi中继或者其它无线接入技术,定时定点去同步数据到服务器),成本几乎与GPS终端持平,但获得的可扩展能力是巨大的;

由于Andoid硬件环境下,可以加装各类传感器,我们可以让公交车载的智能终端收集车内、外温度、温度,使用红外传感器收集上下车人流量,收集公交车转弯加速减速等各种运行状态,基于服务器端与其它互联网或交通系统的私网服务器,能交互提交或获取公交线路要经过的道路拥堵情况,知道其它车辆的载客量情况,甚至公交站长的人数等数据,我们所能实现的,就不只是一套基于GPS定位公交车运行大概在哪里的一套初级的智能公交系统,而是能为公交系统建设,例如我们简单能想到的:

公交线路规划,客流量实时监测(试运行车辆就能将每辆车全天实时的客流量收集下来)
站点建设,发车间隔(实时收集公交站的人流量)
车载灯光和空调的智能开启(根据车内反馈的温度、车内外光线,甚至互联网上天气预报获取信息)
司机工作考核(例如司机开车时是否平衡,车上是否拥挤)
紧急情况的实时车辆当时状态获取(例如当时车上有多少乘客,车内外甚至发动机温度)
有这些非常实用的简单的能实现的功能基础上,有了这些基础信息,我们还能发散性地和其它物联网系统对接,就象互联网上的电脑达到了一定规模量之后,我们创造性地有了在线购物,在线买票,在线交流等等应用,基于接入物联网的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硬件设备和基础环境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预见,物联网能创造更加让人兴奋的新应用,而这些,也象日常使用的微信、淘宝一样,将来也会非常自然地触手可及;

生活很美好,技术让生活更加美妙,一切都值得期待,mbstudio.cn的理念是,并且一直都是,“我们不只有技术”,技术来源于生活,也最终应用于生活——当然,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2013,我们全新出发,[email protected]于元宵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